您好,欢迎来到平泉菌菇网!
网站首页 > 食用菌学院 > 技术前沿

平菇遇畸形,究竟怎么“破”?

发布时间:2020-12-23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当气温低于零下温度时,大棚管理既要加温、保温效果,又要通风。菇农往往处理不好二者的关系,造成棚内畸形菇的发生。为避免不必要损失,现将低温条件下大棚常见畸形菇及防治措施列举如下供广大菇农参考:

  1、花菜型畸形

  症状

  子实体原基形成后菌柄不断分叉,上部形成很小的菌盖,形成花菜球似的球形或半球形的子实体原基团,没有正常子实体的形态,不能进一步分化形成幼菇。原基团不断长大,直径可达十几厘米,重量可达 1.5~2kg。

  病因

  二氧化碳浓度太高和空气相对湿度过大是引起这种畸形菇的主要原因。

  防治

  发生时加强通风换气是防治此病的关健。

  2、珊瑚状畸形

  症状

  平菇原基形成后,长出粗而长的菌柄,但菌柄长到一定程度时,不进一步分化形成菌盖,而在顶端长出许多小菌柄,并继续分叉,呈重复分枝开叉状,形成似珊瑚状的畸形子实体,颜色苍白,无菌盖或形成小的菌盖,形成不了正常的子实体,失去商品价值;或在菌盖出现二次分化形成密集珊瑚状菌丝,直接影响商品外观和食用价值。

  病因

  原基形成后,菇棚没有及时转入开放式通气供氧管理,所处环境通风不良、光照度偏弱、二氧化碳浓度偏高,菌盖的伸展受到抑制,不能正常分化成形。

  防治

  发生加强通风换气、适当增强光线强度。

  3、瘤盖状畸形

  症状

  菇体发育过程中,菌盖表面出现疣瘤状赘生物,外观为突起的小疙瘩,多分布在菌盖近外缘处,呈环形或其他不规则形排列。菇农称之为“起泡”、“起皱”。病状严重时,疣瘤增多、菌盖僵硬、生长停滞。

  病因

  瘤盖菇是由于菇体发育时所处环境温度过低,且低温持续时间过长,或者受强低温刺激,造成菌盖表面内外层细胞生长膨大不能同步,进而产生的一种组织增生的变形病状。

  防治

  清楚所栽品种正常发育时所能承受的最低温度,通常低温型品种温度宜控制在2℃以上,中低温型品种宜控制在8℃以上。同时加强低温时的增温保温措施,减轻过低气温对菇体发育的影响。

  在处理通风与降温关系时,要倾向于通风为主,在中午阳光充足时加强通风换气,防止长时间缺氧给菇体发育带来负面影响。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