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平泉菌菇网!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平台访谈 > 名人访谈

邹莉:全心解菇农所困 奋力助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0-09-29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在东北林业大学,有一位兢兢业业干事、勤勤恳恳工作的教授,她的研究虽不是很高大上,但技术革新、发明专利却让黑木耳实现了优质高产,推动了黑龙江木耳产业发展。有些农民直接把她的技术运用到几十亿菌袋上,曾有人建议她向征收专利使用费,但她却说:“科研就是要对国计民生有益,只要农民腰包鼓了,就说明我的研究有价值。”她就是黑龙江很多从事食用菌栽培者口中的“菌农贴心人”——东北林业大学教授邹莉。

  从小就热爱森林和大自然的邹莉,大学毕业后到东北林业大学任教,她将教学科研方向与国家及黑龙江产业结构调整、广大农民的需求相结合,以提升食用菌绿色、安全及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重点开展野生食用菌驯化及栽培技术应用研究,在食用菌科研及推广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参加工作30多年来,针对东北寒地黑木耳主要存在的栽培瓶颈与生产安全等关键技术问题,邹莉潜心研究,攻克了棚式寒地黑木耳保护地优化设计参数和栽培工艺参数等关键技术指标,实现了寒地黑木耳提质增产的目标。她选育出了适宜寒地优质高效栽培的“DL202(黑厚圆)”等黑木耳新品种,建立了高效利用针叶树木屑、林下枯枝落叶、农业废弃物等替代原料的黑木耳栽培新模式。多年来,她参加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主持完成了黑龙江地方标准5项,授权专利8项。

  邹莉并不太看重这些成绩,她更在意研究成果为群众带来多大实惠,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多少效益。她说,要把科研成果写进论文,更要将科研做在大地上,把实验室建在食用菌生产第一线,把研究成果推广到最需要的百姓当中。在食用菌生产季节,邹莉带领团队成员利用周末和假期深入田间地头,将研究成果无偿提供给食用菌栽培户和生产企业,帮助解决各种技术难题。在向企业和林农推广技术的过程中,邹莉更加了解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从而更有针对性地研发出相应的技术成果。

  曾经有农户向邹莉反映采摘后的黑木耳菌棒还有“营养”,扔掉太可惜。针对这种情况,她发明了黑木耳袋顶出耳新技术,每个菌棒袋顶能产出干耳2钱,每袋增收近0.6元。看到农村地区随地丢弃废弃菌棒,严重污染环境,她研发了菌糠再利用新方法,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正因为科研指向的精准性,其食用菌生产技术革新、发明专利的生产转化率超过了90%。邹莉“木耳专家”的名号在东北地区不胫而走。以前农户要么登门请教,要么写信咨询,现在则是打电话发微信咨询,她都热情接待,耐心作答。

  邹莉的科研成果还帮助生态较为脆弱、沙漠化较严重的黑龙江省泰来县,走上了发展生态型农业的新道路。2017年1月开始,邹莉带领食用菌团队对泰来县的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调研。针对原食用菌生产中存在的菌种活力差、栽培管理模式落后、技术人员专业技能不高等问题,邹莉带领团队成员从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到养菌、划口,全程指导黑木耳种植。一年中,她21次带领团队成员前往泰来县,并派出一名团队成员常驻当地开展指导,还无偿提供自己研发的适宜当地栽培的“黑厚圆”和“黑元帅”两个木耳新品种。

  截至目前,邹莉已无偿提供给泰来县价值近20万元的木耳新品种,推广了一整套成熟技术。她选择农林废弃物加工成的颗粒状木屑和秸秆作为栽培原料,用于部分替代细木屑,在保证食用菌产量和品质的前提下,实现了生产原料的持续性供应,降低了食用菌的生产成本,也探索了秸秆的再利用。邹莉还采取现场指导、开办培训班、发放技术手册等多种方式,提高当地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她的团队累计培训技术人员近百人次,直接指导栽培黑木耳近百万袋,泰来县黑木耳从2017年的每袋平均产干耳35克,提高到2018年每袋平均产干耳50克。当地的黑木耳品质得到了提升,市场价格自然也提高了。来自吉林和内蒙古的经销商对黑木耳质量赞不绝口,当场把7个大棚的黑木耳抢购一空,相关贫困户户均增收达3000元。

  针对泰来县食用菌技术扶贫情况,邹莉还总结出了一套完整、详细、有效、实用的食用菌产业扶贫工作指南,并在黑龙江省内其他地区推广。2019年上半年,累计推广栽培黑木耳菌袋500万袋,创造经济效益750万元。

  为了更好地推广科技成果,邹莉还带领团队下乡举办培训班,推广食用菌栽培新技术、新成果。多年来,她累计培训近6000人次。她培训过的很多农民都变成了当地的“食用菌土专家”。邹莉曾说:“每一项研究成果都很不易,凝结了团队所有成员的智慧和汗水,只要农民用这些成果脱了贫、致了富,我们就知足了。”

微信